【实用】语文教案模板锦集9篇
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,常常需要准备教案,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,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。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?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语文教案 篇1创意说明: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》是一篇写得很美的课文——语言美、意境美。这篇教学设计的视点放在一个“美”字上,用“美”来结构全文的教学过程——读美文,品美点,背美句,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,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教学的目的。
教学步骤
导入:美文需要美读。今天我们从“美”的角度来学习课文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》,用探求的眼光来发现课文中的美。
第一个教学板块:读美文。
1.学生听配乐课文朗读。
2.学生自由朗读课文。
3.下面请同学们从“美词、美句、美段”的角度,自由选择内容朗读。
第二个教学板块:品味美点。
第一层次的活动:
1.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认为需要掌握的课文中的美词:(略)
2.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的课文中的美句:
·在他的世界里,没有光亮,没有色彩。
·从此,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,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,羊儿咩咩地叫,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,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。
3.请同学们推选课文中的美段:(略)
教师略作点拨:(略)
第二层次的活动:
1.请同学们品味课文中的'美点,每人自选内容,只要言之成理,各个角度的内容都可以说。
2.同学们准备,同学们活动,老师的评点穿插其中。
·美在叠词的运用。不仅形象感强,描写情态逼真,还可以舒缓语气。如“轻轻”“咩咩”“哞哞”“潺潺”“阵阵”“飘飘忽忽”“幽幽”“缓缓”等。
·美在短句的运用。好读,不拗口。如“风停了,雨停了,天晴了”。
·美在按句排列。活泼、跳跃,像小溪流水,自然流畅,适合孩子阅读。如:“他是一个盲孩子。”“在他的世界里,没有光亮,没有色彩。”“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。”
·美在句意含蓄,有象征意义。如:“我从阳光里来,也从月光里来,还从灯光里来。”“光明是我的母亲。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边陪伴着你的。”“他俩说,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。”
·美在节奏感强。如“话音刚落,一声霹雳炸响,风夹着雨,雨带着风来了。”“他们走过泥泞的旷野,踏上小路,走向家中。”
·美在画面、意境。盲孩子热爱生活,渴望光明,情调轻松欢快,情境多姿多彩,如“牛儿哞哞地叫,羊儿咩咩地叫”“采摘野花野果”“听潺潺的流水声”,萤火虫“幽蓝”“翠绿”的光,“太阳”“月亮”“弯弯的彩虹”“各色的花朵”“绿草”“露珠”等。这一切织成了一种绚丽的境界,吸引、感染着读者,使读者获得美的熏陶……
第三个教学板块:背美句。
1.学生在书上用笔勾画出美句。
2.进行背诵美句比赛。
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:
1.积累文言实词、虚词及文言句式;
2.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,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。
教学重点、难点:
一、 导语设计:
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《秋水》。先来看几幅对联:
架上南华秋水篇,屏间北苑春山画。
人在南华秋水,家居北苑春山。
春风大雅能容物,秋水文章不染尘。
《庄子》又名《南华经》,此处“南华秋水”即指《庄子》中的《秋水》篇。明清时期的张岱、宋时的李塗更是直抒胸臆,来表达对庄子《秋水》篇的仰慕和叹佩:
南华秋水意,千古有人钦。
——明清·张岱
不读庄子秋水篇,见识终不宏阔。
——宋·李塗
从以上可以看出庄子的《秋水》篇对文人的生活方式、生活态度,人生观、价值观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《秋水》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使这些文人纷纷为之倾倒呢?也许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从中懂得一二。
二、简介作者:
战国时哲学家,散文家,宋国蒙人。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,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,世称老庄。
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,无论大小、贵贱、寿夭、生死、善恶、得失、荣辱都是相对的。
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,而泰山为小,莫寿乎殇子,而彭祖为夭 。
译文: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,而泰山算是最小;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,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。
以死生为一条,以可不可为一贯
译文:死生都一样,可与不可无差别。
之所以着重介绍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,是因为“相对主义”贯穿于我们即将学习的《秋水》中。
三、朗读课文并正音(略)
四、研习课文:
1.河伯的心理前后有何变化?找出关键句。
明确:欣然自喜——望洋向若而叹
①河伯因何而“喜”?(请一生朗读相关内容,师点评指导)
秋水时至,百川灌河,泾流之大,两涘渚崖之间,不辩牛马。
时:名词—状语,按时令;
川:河流;
河:河伯,黄河之神;
泾流:直流的水波;
辩:通“辨”,分辨,辨别
②河伯因何而“叹”?
东面而视,不见水端。
2.河伯面对海神若,又发出了怎样的.感叹呢?(请一生朗读,师点评指导)
①闻道百,以为莫己若者,我之谓也。
闻道百:定语后置,“闻百道”;
莫己若:宾语前置,“莫若己”;
我之谓也:宾语前置,“谓我也”;
此句批评自己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 己”的狂妄自大。
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,始吾弗信;
且夫:句首助词,表更进一步议论;可译为:“而且”、“况且”、“再说”;
少:轻视,看不起;
闻:见识,见闻;
此句批评自己见识的狭隘。
这句话经常有人做出相反的阐释,现特补充本科《秋水》(节选)剩余部分中海神若的话,以便于大家理解:
伯夷辞之以为名,仲尼语之以为博。此其自多也,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?
译文:伯夷辞让它(指天下)而博取名声,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,这大概就是他们的骄傲与自满,不就像你先前的洋洋自得吗?
③今我睹子之难穷也,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也矣。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。
非……则:表假设,不……就……;
殆:危险;
见……于:表被动; ……此处隐藏13735个字……奴使来,汉亦留之以相当。”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,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,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“尽归汉使路充国等”却只是因为“且鞋侯单于初立,恐汉袭之”的缓兵之计,并非真心和好。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,并“厚赂单于”时,“单于益骄”,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。
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~7段,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。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,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。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: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,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,双方矛盾斗争激烈,场面紧张。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,把他囚禁于地窖中,使他备受饥寒,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。然而在极端恶劣的'环境中,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。他手握汉节——国家民族的象征,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。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,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。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。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,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。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、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,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。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:“陛下春秋高,法令亡常,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”,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,也是《汉书》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。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,波澜起伏,非常精彩,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。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,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,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,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。
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,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。课文最后一句“留匈奴凡十九岁,始以强壮出,及还,须发尽白”,看似平实记述,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。人生不过百年,十九年何其太长!苏武“强壮出”,出使时正当壮年,及回归故国时已是“须发尽白”,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,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,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!幸而虽历尽磨难,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,维护了国家尊严,保持了民族气节,且荣归故里,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。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。
2.【提问】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?
【明确】首先,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。苏武留胡十九年,经历坎坷曲折,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,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,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。苏武出使匈奴,因突发事变,被扣幽禁。在他的周围,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,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,有曾为同事、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。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,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。这些典型环境,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,让人物一展风采。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,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,第一次被“胜、惠共止之”;第二次又被救活。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,“卧啮雪,与旃毛并咽之”;流放北海,“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。杖汉节牧羊,卧起操持,节旄尽落”等。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。如卫律逼降时,说:“副有罪,当相坐。”苏武斥责说:“本无谋,又非亲属,何谓相坐?”使卫律哑口无言,只得无耻地“举剑拟之”,但苏武岿然不动。又如,李陵劝降,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,表示“虽蒙斧钺汤镬,诚甘乐之”,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。
其次,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,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,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:一个是副使张胜,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,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。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,拜倒在敌人脚下。唯独苏武大义凛然,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,宁死不屈。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、动人的、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。
3.【提问】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,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。这是否矛盾?
【明确】并不矛盾。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。我们不难明白,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,关乎国家尊严、民族气节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“事如此,此必及我,见犯乃死,重负国”。“重负国”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,苏武意识到,一旦被匈奴审讯,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,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。后来,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,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,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,二是要为国家雪耻。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,知道威权、富贵无法征服他,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。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,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,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,所以他“杖汉节牧羊,卧起操持”。从全文看来,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,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,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,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。
语文教案 篇9教学过程
一、 导入
1. 师:刚才我们讲到了电脑,那如果说一座房子,它所有的东西都由电脑来控制,那么这样的房子就称为“电脑住宅”(板书:住宅)
2.齐读课题
3.读了课题,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?
预设:电脑住宅里有什么?电脑住宅是怎样的?
过渡:还有这么多的同学想提问,真好。读书有疑问是个好习惯。在心里记下你的问题,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这篇文章。
二、整体感悟
1、默读课文,并思考:
课文介绍了一栋安装了( )台电脑的住宅,具体写了( )、( )、( )、( )、( )、( )等地方的特殊电脑装置以及它们的功能。
2、写作顺序:这是课文里的顺序。如果我将这些顺序调乱,你觉得可以吗?那个更好?你看,课文先带我们到大门外,然后走进门口,到了一楼的会客厅,再到厨房,接着来到二楼的卧室、浴室。像课文这样随着空间的转换有顺序地介绍,这样的顺序,我们叫做什么顺序?(空间转换顺序)【板书】以后,同学们在介绍类说明文或是参观某个地方的作文,也可以按照空间转换顺序来写。这样,文章写起来就显得有条有理,线路也是清清楚楚。 那我们就把这条清清楚楚的线路送进课文的主要内容,来我们一起说一说:
过渡:那么,在这个电脑住宅当中,你最喜欢课文给我们介绍的哪个地方?
三、 精读
1.那你喜欢这住宅里的'什么地方呢?
2.预设“卧室”段落
3.自己先读一读这个段落。(课件出示“卧室”段落)看看你们从中获得什么信息?(这段话写了什么)
地方——卧室
卧室里安装了什么电脑设施——“休息”开关
电脑在卧室里是如何工作的?——主人睡觉前,只要
感受——你觉得电脑真是这住宅的(节能专家、尽职的保安 )。
四、略读
其实不仅是“卧室”,作者在描写其他地方的时候也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写的。现在请大家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地方。
文档为doc格式